前言
位於桃園青埔、高鐵交通與學區優勢兼具,由皇普建設開發的住商混合建案「園首之道」,近期正進入陸續交屋階段,卻爆出房貸糾紛?根據《警政時報》報導,有部分屋主反映:
建商提前完成過戶並申請銀行撥款,交屋卻遲延近三個月,造成貸款利息提早啟動,由買方自行吸收——這樣的流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

📌本集節目將探討以下問題:
🔹預售屋交屋的正常流程應該如何?
🔹「先過戶、後交屋」可能的原因是?
🔹建商應該負起怎樣的責任?
🔹消費者該如何為自身權益把關?
📗皇普建設是上市公司,2022年第一季流動比例341%,到2024年底是143%,減少約200%;2022年第一季負債比70%,到2024年第三季則是81%。
📣如果你是近期準備交屋的屋主,或是正在觀察青埔新建案,這集內容值得你參考~歡迎收聽!
建商提早過戶又延遲交屋,屋主該怎麼辦❓
這起事件點出了預售屋交屋流程中的可能風險,攸關容易被消費者忽略的重要權益。若你是消費者,想在未來避免遇到類似爭議,可參考以下的自保策略:
一、了解撥款時機與過戶責任的連動關係
許多人以為「撥款=交屋」,但其實「銀行撥款」只代表「貸款啟動」,並不等於買方已取得實際使用權。若建商提前完成過戶、提領貸款卻未能交屋,買方就要提前開始繳利息,卻無法入住使用,這段期間的利息支出,若無白紙黑字約定由建商負責,很可能會落到買家身上。
📌對策:
簽約前務必確認「撥款與實際交屋是否連動」、「逾期交屋是否有補償條款」,並向代書或律師查閱合約細節。
二、確認「交屋日定義」與瑕疵處理機制
買家N小姐的案例中,出現了「設備不齊且需修繕」的問題。許多建案會將使用執照取得視為交屋條件,但這不代表現場實際狀況符合入住條件,若建商以此為由催促交屋,買方恐怕吃虧。
📌對策:
交屋前要求現勘點交記錄,並保留現場照片。若有瑕疵,應書面列明、要求建商修繕完成後,再正式點交。
三、合約條文「撥款後利息起算日」要看清楚
有些合約會寫明「貸款撥付日起,利息由買方負擔」,這看似合理,但若建商未如期交屋,買家就必須白繳數月利息,這就是新聞稿中所稱的「利息陷阱」。
📌對策:
可請律師協助審閱買賣合約內容,確認是否可加入「交屋延遲時,由建商負擔利息」的補償條款。
四、遇爭議時,應盡快團結住戶集體應對
如新聞稿中陳泰源所言:「大部分建商都會分化住戶、不願一次解決問題」,若住戶單打獨鬥,常會被以禮券等方式個別安撫,無法爭取制度性的補償。
📌對策:
儘早組成住戶自救會、蒐集共通問題,並尋求律師與民意代表協助。透過集體訴訟或與地方議員溝通,有助於爭取協調平台。
五、善用消保單位資源,但也要理解其角色定位
這次協商會中,消保官被質疑態度冷漠,但根據法規,消保官的職責是「居中協調」,並無強制權力,若單方面期待消保官「全幫買方做主」,可能會希望落空。
📌對策:可先請消保會協助約談,並記錄雙方說法;若協商失敗,可考慮進一步透過律師訴訟,或向金管會申訴建商的融資與撥款流程有疑慮。
※以上資訊由ChatGPT整理、立萍修潤,若有錯誤歡迎來訊指正。
延伸欣賞
–【獨家】交屋糾紛(上)建商強過戶銀行照撥款?109戶屋主等瞴交屋慘吞利息!
–【獨家】交屋糾紛(下)百戶屋主淪冤大頭?房市專家:提早過戶為數億「現金流」!
–(博客來)羅姐談好房:行家引路x竅門破解x實戰入局 購屋自住私房秘笈
本集節目文字導讀版(AI主力整理)
「你付了六萬塊的房貸,結果房子還沒住進去?」這不是虛構情節,而是真實發生在桃園青埔「皇普建設」推出的預售案「園首之道」。購屋者因銀行撥款而提前開始繳房貸,實際卻遲遲無法交屋,引發網路熱議與社區不安。
本集「青埔夢想家」由羅姐和立萍一同探討這起交屋爭議,帶聽眾從交易流程、買方權益、建商角色到整體市場的信任危機,進行全面解析。
錢付了,屋呢?——109戶的共同困境
「等於建商已經拿到錢,債務卻轉嫁到屋主身上,房子已經是你的了,卻還不能住進去。」羅姐一開場便點出事件核心,因有住戶反映,在尚未實際入住的情況下,平均每戶已繳交約6萬元的房貸利息。
根據《警政時報》報導,此案源於建商提前過戶並向銀行申請撥款,但後續卻因房屋維修未完成而延遲交屋,導致屋主承擔不應承擔的利息支出。
核心問題:撥款流程為何提前?
從正常流程來看,應該是買方完成驗屋、同意交屋後,才由銀行撥款給建商,但本案的購屋者普遍反映在未完成交屋程序前,建商即已收到銀行撥款,於是必須開始繳付房貸。
「銀行說你們都簽了對保文件,我就撥款了;建商說文件都備齊了,可以撥款;消費者可能還未驗屋完成,卻已經開始支付房貸,導致權益受損。」羅姐指出,從2022年起,該公司的財務數據就顯示現金流可能緊縮的訊號,只是一般消費者並不會去查上市公司的財報,如今事件發生,彰化銀行與建商雙雙沉默,更讓人質疑究竟背後是制度設計問題,還是另有資金週轉需求的動機。
後續觀察:這只是冰山一角?
皇普建設不只該對購屋者負責,還要對全體股東、市場、政府負責。我們擔心單一事件不僅限於單一社區,更擔心這是一場骨牌效應的開端。
本案雖已進入消保官協調階段,但可能仍有未交屋戶的糾紛尚未獲得解決。有屋主緊急拋售,也有已交屋者選擇低調沉默,一切都留待後續建商和銀行的回應,可能面臨時間考驗。
給購屋者的提醒與行動建議
總結該起事件,總結以下三點給消費者參考:
- 不要輕忽簽署文件:預售交屋階段常會要求簽署大量文件,購屋者應仔細閱讀並理解文件性質,是否為撥款同意書等關鍵憑證。
- 查閱建商財務資訊:上市建商的財報公開透明,消費者可透過公開資訊來觀測財務體質是否異常。
- 社區凝聚群體行動:若發生類似狀況,可尋求群體協商、法扶或媒體曝光,不必單打獨鬥。
結語
「園首之道」事件不只是個案,更像是一記警鐘,提醒我們在買房這人生最大筆支出時,不能只相信合約,更要關注整體流程與風險控管,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在預售屋的制度中,消費者在資訊與權力上的弱勢。
📣你也是這個社區的住戶嗎?你還好嗎?歡迎在影片底下留言,分享你知道的真相與觀察。
本文Podcast好聽版
